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,传统软件企业是否只能被动接受变革?当“AI+教育”被贴上“概念炒作”的标签时,深耕高校信息化23年的博达软件,却用一场技术突围证明:人工智能不仅能重构传统业务模式,更能开启全新的价值空间。这家曾因IPO波折备受争议的企业,如何借助AI驱动实现逆势增长?我们从三个维度揭开它的创新密码。
1. 高校覆盖率45%后,AI如何破局增长瓶颈?

截至2024年,博达软件已服务全国1300余所高校,占据普通高校市场45%的份额。在看似触达行业天花板时,其2023年推出的AI融媒体解决方案却让营收同比增长18.77%,核心突破在于将大模型技术融入内容生产全链条。
以清华大学为例,博达通过“内容安全管控平台”实现三大创新: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系统每日自动扫描超10万条信息,准确识别敏感内容;运用知识图谱技术,构建起涵盖校史、学科特色等维度的专属语料库;借助生成式AI,自动生成新闻摘要、舆情报告等结构化数据。这套系统使人工审核效率提升60%,问题发现率从78%跃升至95%。
更关键的是,博达将AI能力封装为标准化模块。2023年新增的“博达直播软件系统”著作权,正是通过AI算法实现智能导播、实时字幕生成等功能,让高校活动直播成本降低40%。这种“AI即服务”模式,使其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出每年27亿元的新增空间。
2. 传统软件商怎样构建AI生态?

面对DeepSeek等AI独角兽的冲击,博达选择“借力打力”。2024年与DeepSeek联合开发的AI融媒体平台,创造性地将大模型能力与垂直场景结合:在西安交通大学项目中,系统通过分析20年历史数据,自动生成符合高校语境的宣传文案;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AI辅助设计的招生专题页面转化率提升35%。
这种生态化打法延伸至技术底层。其“内容大数据中心”采用存算分离架构,通过智能调度引擎实现云端资源动态加载,使数据处理成本降低50%。在武汉某985高校的实践中,平台将分散在12个系统的数据统一管理,利用AI预测模型提前30天预务器负载,运维响应速度提升3倍。
3. 教育赛道之外,AI如何开辟新战场?
当教育行业收入占比超过85%,博达的AI突围战选择了“纵向深耕+横向拓展”策略。纵向层面,其“高校全媒体群管理平台”已迭代至4.0版本,新增的智能检索功能使信息定位速度从分钟级缩短至秒级;横向拓展中,AI技术正渗透至医疗、政务等领域——在西安某三甲医院,AI驱动的智能门户实现就诊指南自动更新,患者咨询量下降42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“车云协同”布局。虽然与东软睿驰的智能座舱技术路径不同,但博达将内容安全管控经验迁移至车载场景,开发的AI语音过滤系统已进入某新能源车企供应链,实时屏蔽违规内容的准确率达99.3%。
对于寻求AI转型的企业,三条经验值得借鉴:
1. 场景化改造:像博达将AI深度融入网站群管理,选择与主营业务强关联的切口
2. 生态位卡位:通过“AI+垂直领域”形成技术护城河,避免与通用大模型正面竞争
3. 数据资产化:参考其内容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思路,将历史数据转化为训练资源
当行业还在争论AI是否泡沫时,博达软件用“AI驱动新型工业化”的实践证明: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,而是让每行代码都长出智能的根系。这场始于高校信息化的变革,或许正在书写传统软件企业转型升级的教科书级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