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对“超级会员有什么用”存在误解:有人觉得它只是平台“割韭菜”的工具,有人开了会员却只用基础功能,甚至有人认为“买会员=人傻钱多”。根据《2023年互联网会员消费调研》数据显示,72%的用户购买会员后仅使用不到30%的权益,而48%的人认为会员“性价比低”。
比如小王曾花198元开通某视频平台超级会员,结果只用来看剧,完全忽略了会员附赠的4K画质、家庭共享账号、线下观影优惠等权益。一年后他抱怨:“这和普通会员没区别啊!”——这正是典型的使用误区:未挖掘权益价值,导致“花钱买了个寂寞”。
超级会员的核心价值在于多场景权益组合。以某电商平台超级会员为例:用户每月可领取120元运费券(省去小额订单运费)、享受95折专属折扣(年消费2万元可省1000元),还能叠加“会员日”满300减50优惠券。
案例:宝妈李女士通过超级会员的“奶粉95折+每月2张百元满减券”,一年在母婴用品上节省了2600元,远超399元的会员费。数据显示,该平台超级会员用户年均消费额比普通用户高3.2倍,但实际支出反而降低18%(来源:《2023电商会员经济白皮书》)。
选择超级会员前需明确:“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?”某旅行平台曾统计,高频出差人群购买超级会员后,通过免费机场贵宾厅(单次价值150元)、酒店升房权益(年均节省2400元)等,回报率达会员费的5倍以上。而低频用户若仅为“积分兑换机票”功能付费,则可能亏本。
例如程序员老张发现,某办公软件超级会员的“AI排版”和“团队协作空间”功能,让他写代码文档的效率提升40%,而隔壁设计师小林却因很少使用这些功能,觉得“这钱花得不值”。
超级会员的真正价值往往随时间显现。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,连续开通3年超级会员的用户,通过累计的免配送费权益(年均省720元)、膨胀红包(订单均价降低22%)等,实际获得回报是总支出的4.8倍。
对比案例:大学生小陈坚持每天使用会员的“免配送费”订餐,一年省下658元;而上班族阿杰因工作忙忘记使用权益,同期仅省下89元。这说明高频使用+长期持有才能释放超级会员的“复利效应”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“超级会员有什么用”——它本质上是一个需求匹配工具。对于这三类人价值最高:
数据佐证:头部平台的超级会员续费率普遍在65%-78%之间(普通会员仅32%),说明真正用对的人会成为忠实用户。但需注意:若年均使用权益节省金额<会员费×1.5倍,则不建议购买。
超级会员既不是“智商税”也不是“”,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自身需求,系统性使用权益。就像买健身卡,只有坚持锻炼的人才能赚回成本——你的使用频率和策略,决定了它到底是“神器”还是“鸡肋”。